变态口碑的背后
记得《从0到1》里有这样一句话:销售能力所涵盖的范围很广:在新手、专家和大师中间还有许多级别,甚至还有超级大师。如果你对超级大师一无所知,不是因为你没有遇见他们,而是因为他们技术高超,不易察觉。
而当我最近在看餐饮品牌在社交媒体的营销内容时,真心认为:如果说星巴克已经算城府极深的营销大师了,那海底捞简直就已经到了化境!
下图是我统计的各餐饮品牌在微信的“阅读量榜单”(包括非连锁“品牌”,比如沙县),可以看到:海底捞的阅读量仅次于肯德基、麦当劳和星巴克:
也许你认为海底捞跟第一名还差得远,但需要注意的是:肯德基在中国的门店数量已经超过5000,麦当劳接近2800,星巴克也在2300左右,而海底捞还不到200。
另外,以上这三个品牌,早在海底捞成立(1994年)之前,就已经是国际大品牌了。
不过,真正令我感到惊奇的,并不是海底捞获得了多少阅读量和曝光了多少次,而是在这么多与它相关的内容里,我几乎无法找到一篇我能确定是海底捞软文的文章。也就是说,虽然不少人(包括大V)在为海底捞说好话,但你很难说他们是因为收了海底捞的钱才这样说的。
比如下面这两篇,它们都算是为海底捞说了好话,也都是大号,但你真能肯定它们是海底捞的软文吗?
《分享一下你觉得最甜的一句话吧》:
“跟我走吧,忐忑给你,情书给你,不眠的夜给你,四月的清晨给你,雪糕的第一口给你,海底捞最后一颗鱼丸给你;手给你,怀抱给你,车票给你,跋涉给你,等待给你,钥匙给你,家给你,一腔孤勇和余生六十年,全都给你。”
《两个人在一起,合适最重要》:
遇到合适的人,一切纠结都会归于沉静,所有的条件都会变得简单。不管前面是万丈深渊,还是火海刀山,也会不顾一切地往前。
有人曾经问海底捞的老板张勇,为什么你的员工很少有离职的?他说,海底捞不仅是一个企业,更像是一个大家庭,大家都没有因为职位而看不起谁,就像是朋友,既然相遇在一起,就是说明大家脾气性格都很合适。
遇到合适的人,能给你的人生增添许多的精彩;遇到合适的人,可以给你的人生制造许多的成功;合适的人,就是你的朋友,这和他有钱没钱无关,和他有没有文化无关。
当然,还有各种海底捞店内变态服务的故事,更是广为传颂。
其实,与海底捞有关的话题,已经有不少人都说过了。但海底捞“无形的内容营销”我们还需要知道知道,具体称为“让广告隐形的6种方法”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