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 >  财经频道财经频道

胡立彪:培育工匠精神须先解“缺匠”之痛

□ 胡立彪

在近日国务院召开的推动制造强国建设、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座谈会上,李克强总理指出,中国制造提质升级最终是靠“人”来完成,要充分发挥我国人力人才资源丰富这个最大优势和潜力。要加快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、经营管理人才,改革完善职业教育育人方式,为制造业发展培育更多“大工匠”。

人力人才对于中国制造的重要性,企业家们最有体会。与会企业家代表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光安表示,培养一支可持续发展的制造业人才队伍,对中国制造业来说是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。他认为,我国企业发展正面临“缺匠”之痛,目前真正具有承载新时期制造业能力的高水平人才较少,“大国工匠”的缺失导致项目实施成功率较低。

“缺匠”之痛,这绝非一家企业的感受,大多数中国制造业企业应该都有同感。英才网联旗下制造业人才网招聘数据显示,2017年8月,制造业的招聘需求较去年同期上涨8.1%,其中智能制造业的招聘需求涨幅最大,同比上涨11.2%。制造业人才需求上涨,这既是一种大趋势,但也正反映出当下该领域存在一定的人才缺口。这一数据与今年2月由教育部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、工业和信息化部3部门联合印发的《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》中的数据可以相互印证。《指南》对我国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状况进行分析,预测到2020年中国制造业人才总缺口将达到1900多万人,而到2025年,这个数字将增长到近3000万人。

导致制造业人才缺口的原因,除了中国制造发展的客观需求增长之外,更多还是来自人为(或者说主观)层面。有分析认为,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,社会风气也被带“快”了,其中一个典型的负面表现就是人往赚钱快的领域涌,贸易、金融等行业人满为患,而制造业却吸引力下滑。特别是传统制造业领域大中型国有企业不断转型、解体,使制造业人才问题更加凸显。与此同时,社会形成对制造业人才的认识偏差,人们普遍有重学历文凭、轻职业技能的观念。而更严重的后果是,制造业人才面临发展渠道窄、待遇低等问题,人才成长环境日益恶化。

在许多人的概念中,工匠精神意味着精益求精、专注严谨、一丝不苟、持之以恒,简单说就是敬业。这确是工匠精神的重要表征,但要做到这些,是需要付出巨大的时间、精力、体力乃至情感代价的。精益求精的产品质量好了、卖得贵了,品牌价值也提升了,但创造了这些价值的工匠们却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回报,地位待遇仍很低,他们怎么可能有积极性?工匠精神怎么可能传承?没了工匠精神,企业生产不出好产品,只能走低价竞争的老路,如此就陷入恶性循环。

Copyright © 2015-2022, 中国影响力品牌企业评选高峰论坛组委会 版权所有,Rights Received.
本站不良内容举报邮箱:zhgyxlpp@126.com 京ICP备05067749号-1
监督电话:010-83358658 83457660  传真:010-83457656     您是第 32779 个访问者
地址: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6号汉威国际广场二区三号楼6层  邮编:100054
浏览本网主页,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*768